English

2000年证券市场展望

2000-01-01 来源:生活时报 北京证券 吕立新 我有话说

政策背景:减持国家股将成为重大主题

证券市场为国企改革服务,仍然是2000年证券市场的大前提和大背景。国家股配售方案出台,是实施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将成为2000年证券市场一大主题。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不同行业所有制结构调整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将对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继续保持控股地位,对于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一般竞争性行业和一般加工产业则不实行完全控股,可以参股。这为股票市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需要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主要表现为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其中具备条件的改造为上市公司,国有独资企业改造为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也主要由股票市场完成,从而也为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打开了新的空间。

目前上市公司国家股绝对控股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国家股最高持股比例分别高达84.98%(沪)和88.58%(深),有40%左右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超过50%,持股股东以“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形式出现,多是国有企业集团或国资局。从这些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来分析,由于这些行业的企业通常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处于竞争性行业,基本不存在自然垄断和显著外部性等因素,实际上已不存在新体制下让国有资本介入的明显理由,特别是作为上市公司,更无必要让国有股占据过多的份额。根据《决定》要求,对于竞争性行业无需国家继续保持控股地位,可以参股,因而可将过去控股地位逐步分化为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一般性持股等持股方式,因此降低国家股控股比例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在证券市场上更多地表现为国企股权转让,国企股股权转让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股权有偿转让和二级市场并购可通过证券市场实现。二级市场上国有股流通后换手给社会公众,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机构投资者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事先消除对二级市场扩容所造成的压力。二级市场并购通常与股权转让同时进行,但必须注意的是,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而不在于炒作股票从中渔利。

对于国企股而言,如果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股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是长期利好。对于国家无控股要求的竞争性行业,通过有效的国有股股权转让,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从总的发展趋势和效果而言,国有股控股企业会减少,控股数量和控股比例会下降,而且通过证券二级市场交易,社会公众股持股比例将有大幅度提高。

发行市场:结构变化与多元发展

1999年发行市场呈现诸多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股发行稳定增长,而且新股发行明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二是配股发行和增发新股大幅度增加,国家股配售异军突起,其中配股发行和增发新股的平均市盈率已大大超出新股发行的平均市盈率;三是发行规模和速度充分考虑了二级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施适时动态调节。

2000年股市面临的扩容任务有可能表现在下列方面:其一,发行规模将主要集中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继续执行产业扶持政策,继续采取“控制总量,限制家数”的办法,预计2000年上市公司平均发行规模在1—1.5亿元之间。其二,根据1999年发行进度进行对比分析,2000年发行数量大约在100家左右,每股发行价格大约平均在4—5元人民币,筹资总额大约在400—500亿元。其三,配股发行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增发新股将呈现扩张之势,国家股配售将全面铺开,这三者将占发行市场相当大的份额。

细心的投资者已经注意到,从1998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已取消每年新股发行额度提法,因此可以认为,管理层已经转换新股扩容计划调控方法,开始根据二级市场承受能力,动态适度调节扩容规模和速度。不言而喻,2000年A股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部分市场人士推测,一方面,由于发行市场将出现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发行总量和规模的增长幅度有可能适当放慢,以实现结构调整的顺利过渡。当然这是市场人士的预测,其实际情况要由管理层根据大盘走势动态调节,如果在2000年同时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很明显将对二级市场资金面构成较大压力。另一方面,管理层将在培养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和增加市场资金供应方面将发挥更有效的调控作用,所以2000年进入股市的资金量也将大幅度增加,大盘基本上可以承受扩容的压力。

资金供求:追求动态平衡

市场扩容是双向的,既包括供应扩容,也包括需求扩容,资金供求关系平衡是股票供求关系平衡的根本保证,2000年资金面变化将出现什么样的特点呢?

先看资金需求。如前所述,股市扩容对资金面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新发A股部分。如果基本保持1998—1999年发行上市进程,即2000年按新发行100家股票,每家平均1亿股A股,每股平均发行价格6—8元进行计算,发行新股在二级市场上市后平均涨幅按100%进行计算,2000年维持二级市场平稳运行至少需要新增资金量1200—1600亿元左右;其二,配股发行部分。现有上市公司按每年300家获准配股进行计算,配股比例按10:3进行计算,配股价格按5元进行计算,加上转配部分,2000年此部分配股和转配股又有可能需要新增资金300亿元以上;其三,增发新股和国家股配售部分。过去两年增发新股筹集资金近200亿元,1999年国家股配售试点不足10亿,预测2000年这两项将有大幅增长,大体与配股发行量持平,可以保守估计为200亿;其四,交易税费部分。如果2000年二级市场日均成交量按两个市场合计80亿元计算,在交易印花税和交易佣金不进一步下调的情况下,全年将有约300亿元左右资金以交易印花税和交易佣金的形式流出二级市场之外。将以上四项内容相加,可以得到2000年全年股市资金需求量的粗略估计数额,即为了维持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平稳运行,将需要至少2000亿元增量资金进场运作,才能维持正常扩容。

再看资金供应。股市资金面供应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三类企业入市,证券公司融资。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法规,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上市公司投资股票市场成为可能,这三类企业自有资金数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同时商业银行资金流入股市的渠道已被打开,证券公司已开始被允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华夏证券已获得国内首例股票质押贷款,证券公司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其二,储蓄存款和部分游资。目前能为股市提供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可能是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部分游资,这部分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和速度完全取决于主观上追求保值增殖的利益驱动预期和客观上股市是否存在足够多的获利机会。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高达8万亿元,由于居民投资渠道仍然较窄,若干次降息、征收利息税等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将逐步体现出来,可以预见,1999年很大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将游离银行进入股市。其三,证券投资基金入市。同样可以预见,2000年证券投资基金将会有更大发展,这将为股市资金面带来新鲜血液,近两年证券投资基金已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股市资金供应紧张的局面,将继续为稳定市场作出重要贡献。总之,与往年相比,2000年的资金面将发生可喜变化,这些变化将使股市资金供应好于往年,但由于资金供应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综合推算1999年增量资金较乐观的估计为上限不超过2000亿元,资金供求稍有缺口。

由于资金缺口不会太大,与此同时,2000年管理层将更加注重根据市场承受能力调整发行上市节奏,并有可能适时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激励二级市场,保证二级市场活跃,以此保证一级市场股票的顺利发行。笔者认为,2000年股市资金面的供求将在管理层的频繁调控下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市场出现供求严重失衡的可能性不会太大,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时间周期也不会太长。

二级市场:格局多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

1999年二级市场应概括为震荡市,2000年将可能继续维持多变格局,由于变数较多,而难以预测。笔者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应当首推继续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这种结构性调整的动因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是因为证券市场存在结构调整的深层基础。

可以预见,在2000年,国有资产将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通过证券市场进行战略性重组,在重组中进而改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资源将得到更合理的运用,股票市场结构调整的帷幕将随之拉开,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更大的效率。2000年,国家股配售方案可能大面积铺开,最受人关注的可能是国企大盘股板块。股票市场对于政策面的反映表现为阶段性流动的特征,政策面的影响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股市原有的运行趋势,但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股市产生中级以上的震荡和波动,政策面的变化对股市产生作用的影响力度还与股市本身当时所处的强弱程度有关。

除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精神因素对股市产生重大影响外,还有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因素将对2000年股市产生结构性影响,例如,加大政府支出和投资、国债和企业债发行、证券投资基金的扩大、证券交易税费的调整、银行利率和利息税调整、新股发行上市节奏的把握等,都将对股市结构产生影响。随着股票市场地位的基本确认和不断提高,管理层将运用越来越多的政策手段调控股市,而调控的方向往往与股市原先的运行方向相反,从而使股市在总体平衡中呈现结构性调整和阶段性波动。证券监管部门1999年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积极而稳妥地发展证券市场,以“法制、监管、自律、规范”为原则,先后采取了加强监管、规范市场、强化风险控制的政策措施,其中许多是针对不少机构违规操作而采取的有力度的措施,其实,这也是一个调整股市结构的过程。

证券投资基金也将促进股票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证券法》出台后的长期利好作用正在逐步体现出来。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逐步建立、管理和运作,从2000年开始,机构投资者和证券经营机构的投资策略将发生较大变化。基金在二级市场的操作上,也将从以往借题发挥转向对国家宏观经济、行业、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研究,选择真正能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受惠的行业和具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公司,进行长期投资。

操作策略:淡化指数,关注板块和个股

既然2000年股市行情由于结构性调整而进入相对平稳发展阶段,股指就有可能在总体上出现相对平缓的局面,从而使“淡化指数,关注个股”可能成为2000年投资者首选的理性操作策略。在2000年的行情演变中,个股分化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选择真正具有高成长性的个股,将成为能否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获胜的关键,在今后的行情变化中,投资者应以选择具有高成长企业,进行长期投资为主要操作策略。投资者在选择高成长企业时,要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入分析。要尽可能多地自己收集有关投资企业的信息,并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长期投资更应注重技术分析,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投资,要求投资者在选对真正具有投资潜力的企业后,结合行情的走势在合适的时机买进,以获取长期对特定股票投资的累积收益。

高成长绩优股仍可能是2000年最大的潜在热点。笔者认为,虽然当前市场热点的集中形成尚未彻底成功,但大盘的进一步上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个市场热点——高成长绩优中高价股,特别是次新绩优股。年报公布进入倒计时,许多绩优股年度分配方案前景看好,具有良好分配方案的绩优股潜在含权,有可能由此带来潜在抢权、填权行情,并容易得到市场人士的普遍认同。具体而言,投资者可关注高科技信息产业板块、电力能源板块和国有企业大盘股。高科技信息产业板块属于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业绩和成长性;国有企业大盘股将受益于十五大以后国企改革的预期,管理层看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将见到具体行动;电力能源板块将以其稳定增长的业绩继续得到国家基础产业的政策保护。笔者认为,2000年上升行情的高度和力度,将部分地取决于高科技信息产业板块、电力能源板块和国有企业大盘股的市场表现。广大投资者目前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就是认真研究上市公司年度业绩增长情况,选好个股,耐心持仓,这将从市场人气方面有效地助长大盘升势。

股市的相对平稳并不意味着没有中短期波动,在成交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股市有能力保持活力,并出现各种阶段性局部热点。短线而言,则仍应关注资产重组力度较大的ST板块和两市本地股板块,其局部性热点特征相信还会在2000年频繁表现。对股市波动阶段及各种局部热点的把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大投资者的盈利水平。

基金市场:面临更多机会

1999年基金市场可谓精彩纷呈,新基金品种总体上以低姿态面向广大投资者,倒是一批老基金品种不时走出火爆行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简单分析。其一,老基金的系统性风险反而给投机者带来了短期市场机会。众所周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出台后,从规范性角度出发,老基金品种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仅有4家老基金为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基他品种则均为地方分行批准设立;仅有3家老基金符合存续期、最低募集数额、收益率水平和投资方向等要求;同时老基金结构上还存在较大的混乱。因此对于老基金品种必须进行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股票品种的资产重组题材,重组的最直接目的是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因此对于老基金品种就带来了业绩和净资产增长的机会,老基金品种上的市场主力正是利用了这一炒作题材,先后多次集中优势资金拉抬价位。其二,新基金板块偏离价值基础的盲目投机性炒作使其存在较大的市场投机风险。笔者认为,认清新基金品种与股票品种赖以价格定位的价值基础的本质区别非常重要,这就是净资产与市盈率的不同。在市场强调绩优的氛围中,基金主力很容易套用市盈率概念将基金品种当作准金融股票品种来进行炒作,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新基金品种偏离净资产后价格下跌实际上是一种价格回归的过程。

毫无疑问,2000年基金市场仍是值得关注的炒作题材,基金品种上存在诸多投资机会。首先,是利用股票市场低迷时期主力喜欢炒作基金的历史经验,适时短线进出潜力基金品种,因为基金品种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其次,充分利用老基金的业绩优势和重组题材进行炒作,时刻关注针对老基金有何政策措施出台;再次,密切跟踪新基金净资产的变化,对2000年新基金发行上市的市场效应的两面性应有全面的认识,其对市场资金面和操作理念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作为短线操作新基金的依据。笔者认为,新旧基金价格接轨应是较长时期价格走势的必然趋势,因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论新老基金品种,投资对象大部分都是同一个市场上的证券品种,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基金管理人经营能力和水平将会趋于同化,比较接近于同一个水平,从而使新老基金品种的收益水平处于同一个档次,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不太可能指望他们之间的业绩有特别大的差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